昨天,京華時報記者從西城區第十五屆人大四次會議新聞發佈會上獲悉,以“戊戌政變前公車上書議政之所”聞名的粵東新館,已經啟動征收程序,預計明年完成騰退並實施修繕,這是《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》(俗稱新拆遷條例)實施以來,北京首個依據該條例以政府征收方式進行保護的文保單位。完成騰退後,這裡將建成戊戌紀念館。
  京華時報記者文靜聶輝
  首次據新拆遷條例征收文物
  粵東新館現址位於西城區南橫西街13號院,原名怡園,為康熙時期大學士王崇簡、王熙父子的私宅。19世紀中葉,廣東居京人士購得怡園遺址西部地塊,建粵東新館,又名粵東邑館。會館坐北朝南,有房78間,建有戲樓、花園。
  戊戌變法時期,全國性維新組織“保國會”在此成立,並以此作為主要活動場所。上世紀20年代,會館門口曾懸掛“清光緒戊戌政變前公車上書議政之所”橫匾。1949年後,館內建起南橫街小學。1998年,因菜市口大街南延拓寬,包括南橫街小學在內的粵東新館東側房屋被拆,部分館舍在粵東新館西側“易地復建”。現為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。
  在昨天的新聞發佈會上,西城區文委主任孫勁松表示,目前粵東新館院內住著100多戶居民,居住條件非常惡劣。作為文保利用項目,粵東新館保護規劃已獲政府部門批准,目前已經啟動征收程序。孫勁松表示,這是《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》實施以來,全市第一個按照該條例實施征收騰退的文保單位。
  孫勁松表示,粵東新館的征收騰退以公益項目立項,征收過程將全程公示,並徵得居民同意,西城區將制定合理的征收方案。據其介紹,完成征收騰退大約需要一年時間,之後將實施修繕,“預計2015年能夠啟動修繕工作。”按照計劃,將在粵東新館現址建設戊戌紀念館。
  孫勁松表示,征收過程中,居民的房屋定價將邀請第三方機構實施市場評估,政府將按評估結果購得房屋,完成征收。
  康有為故居不具備修繕條件
  孫勁松透露,西城區年內還計劃啟動對大柵欄護國觀音寺的征收程序,計劃於2015年修繕完畢。與此同時,包括楊椒山祠在內的重點文物修繕、騰退保護規劃也在研究之中。
  針對外界廣為關註的康有為故居修繕,孫勁松介紹,康有為故居暫不具備修繕條件,但另一處文保單位謝枋得祠今年將進行修繕,修繕完畢後對外開放。同時進行修繕的還有糧食店街第十旅館,“大雜院內的違建將全部拆除,一戶一戶修繕,修完後合理利用文物,最大限度發揮價值。”
  手機掃描標牌可查文物信息
  今年西城區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,將按照文物三解即“解危”“解放”“解讀”的原則,深化文物保護工程。
  孫勁松解釋說,西城區現有360個不可移動文物登記項目,其中一半身處大雜院,大部分存在安全隱患,所謂“解危”,是結合棚戶區改造,利用3到5年時間,對178處普查登記項目(如龔自珍故居、楊椒山祠、康有為故居等)實施“解危”工程,對於那些未核定文保級別的不可移動文物、存在安全隱患的文物創造條件加以修繕。
  所謂“解放”,就是讓這些文物從大雜院中露出真容,讓市民有機會看到這些文物。關於“解讀”,這是今年西城區將全面推廣的一項重要工作。孫勁松透露,今年將聯合規委利用新媒體技術,不僅讓文物的本體呈現出來,還要讓市民可以用新技術便捷瞭解文物的價值和故事。“首先從中軸線、國保單位開始,三級181個文保單位開始做。所有文物標牌上,觀眾都可用手機直接下載信息。比如,市民去參觀宋慶齡故居,就可以用手機掃描標牌,瞭解故居的前世今生。”
  □探訪
  院內一片狼藉居民希望搬遷
  在粵東新館附近一家診所工作的馬先生稱,以前,他的母校南橫街小學就建在粵東新館內,走進校園迎面就是一面屏風,院內的兩間大房子作為教室,附近的孩子都在裡面上課,下課就在院內玩耍。馬先生小時候也在該院內讀完了小學,談起粵東新館,他還能清楚地記起屋頂彩色油漆描繪過的橫梁。
  馬先生稱,擴建菜市口大街時,南橫街小學和粵東新館的大部分都被拆除了,“原來的學校地址,現在都被埋在馬路下麵了。”據馬先生介紹,原來的粵東新館,目前只剩西面的幾間房子,形成了一個四合院,院內擠了百十戶人家。
  昨天下午,記者走進該四合院內發現,院內搭建了百十間房屋,屋子門前擺滿了花瓶和雜物,顯得十分擁擠,木質的屋門和窗戶用塑料袋子包裹起來。院中間的一間大房子已經沒有人居住,屋角已經坍塌,屋內堆積了建築垃圾和生活垃圾。
  在四合院內住了近60年的趙女士表示,目前該院內還有近百家住戶,顯得十分擁擠,院內堆放很多垃圾,生活非常不方便,“很多鄰居都已經搬走了,我們也盼著早點搬遷”。趙女士表示,目前還沒有接到任何要求搬遷的通知。同時,趙女士也擔心政府會將他們安排到偏遠的地方,生活不方便。
  □新聞背景
  文保單位騰退難資金壓力是主因
  2004年,南方周末報道稱,菜市口大街南延並拓寬後,將南橫街分成東西兩條街,正經的粵東新館舊址變成了大馬路,目前粵東新館的西跨院,是當年給僮僕們用的偏院。報道稱粵東新館西跨院已經變成一個大雜院,裡面住著20多戶人家,搭建了二三十間小房,三進的四合院顯得破舊擁擠。對於粵東新館的騰退工作,北京市文物局當時給出的回應是一直在督促,但沒有進展。
  此後的10年間,粵東新館的騰退修繕一直備受關註。
  2009年,北京市發改委確定的“城南計劃”中,粵東新館騰退位列民生工程重點建設任務,此外還包括安徽會館、魯迅故居(紹興會館)、譚嗣同故居等名人故居騰退。
  2011年,西城區公開表示,年內重點工作就是將積極推動觀音寺、安徽會館、中山會館、粵東新館等文保單位騰退修繕。當時官方介紹,安徽會館數年前已實施了騰退和修繕。
  據悉,安徽會館是京城著名會館,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,中山會館則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  按照總體建設規劃,實施騰退和修繕後,這些會館都將保留博物館功能,供市民游客參觀,同時部分場地將用於戲樓、餐飲等商業開發,以維持會館運營。
  昨天,西城區文委主任孫勁松在介紹安徽會館現狀時表示,安徽會館大約騰退了10年,只是戲樓兩進院子騰退,前面兩進院子還沒騰退完,中山會館已經騰退完畢,如今已建設成為電力博物館一部分。
  針對會館騰退難度大、進展慢的原因,有關負責人表示,主要是資金壓力大,去年中山會館完成了最後一戶居民的騰退,但之前這戶居民遲遲不走,甚至開出“4000萬元才搬”的條件,隨後政府啟動了訴訟程序,才完成騰退。“這一戶居民導致騰退工作拖延很多年。”
  也有專家表示,居民開價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是,他們的居住面積都非常小,多的也只有20平米,有的只有10多平米,因為廚房、小倉庫這些區域,經過房屋評估最終可能不被計入補償面積,這樣即便給10萬、20萬一平米,居民得到的總房款也不夠在城裡再買房,只能去遠郊或者五環外,這樣很多人都不願意搬。對此,有官員指出,在目前的實際騰退工作中,都是既給予資金補償,又給予定向安置房指標等配套政策。  (原標題:粵東新館將由政府征收保護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w78twxqf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